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多种方法现场灭鼠效果观察
贵有军, 艾山·艾比布勒, 廖力夫, 麦丽开·阿不力米提, 燕顺生
摘要292)      PDF (538KB)(849)   

目的 比较多种方法的现场灭鼠效果,为今后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9-11月在新疆实验动物中心成品库采用连续投放粘鼠板进行灭鼠,原料库采用溴敌隆毒饵灭鼠法,生产车间采用鼠夹法,普通级动物饲养室采用捕鼠笼法,观察灭鼠前后的鼠密度变化。结果 现场灭鼠18 d共发现死鼠122只,灭鼠后平均鼠密度由灭鼠前的59.1%下降至6.8%,校正灭鼠率为79.2%;3种物理灭鼠法布放器械第1天捕获鼠数量出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灭后鼠密度均明显下降,但均未达标(≤3%);投放溴敌隆毒饵第3天开始发现死鼠,第5、6天达到峰值,灭后鼠密度下降为0。结论 采用多种方法对鼠类进行综合防治,可明显降低鼠密度;通过掌握不同环境中鼠类的取食习性,筛选出适合该环境的灭鼠方法,科学合理地选择防治药械。

2017, 28 (2): 188-1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26
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调查及分析
廖力夫, 乌守巴特, 章建民, 燕顺生
摘要292)      PDF (411KB)(1026)   

目的 调查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 分析黑热病传播媒介与保存宿主的相互关系。方法 在黑热病流行严重的荒漠型黑热病疫区, 调查传播媒介活动期的优势动物种类;采集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 用未吸血的雌性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的优势动物和限制活动的优势动物进行吸血实验。结果 当地优势野生动物主要有科氏三趾矮跳鼠、毛脚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塔里木兔和大耳猬。在自由活动的5种受试吸血动物中, 吴氏白蛉只能吸到塔里木兔和大耳猬的血, 吸血率分别为9.5%和3.3%, 其他3种动物吸血率为0。但限制活动的毛脚三趾跳鼠和子午沙鼠均能被白蛉吸血, 吸血率分别为24.6%和2.4%;白蛉主要从动物的无毛部位吸血。结论 影响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动物吸血的主要因素是动物无毛部位暴露面积的大小和动物肢体驱赶活动。当动物的肢体驱赶活动被限制时, 白蛉的吸血率升高。吸血实验可查明供血动物的种类、吸血部位、吸血时间和影响吸血原因的调查。通过塔里木兔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栖息地分析以及吸血实验, 认为塔里木兔是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主要供血动物和保存宿主。

2015, 26 (2): 151-15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11
荒漠区褐家鼠的迁移方式
廖力夫, 乌守巴特, 燕顺生
摘要308)      PDF (342KB)(780)   
目的 观察褐家鼠在尚未开通铁路的荒漠区的迁移方式。 方法 利用既往调查资料和荒漠区人工水渠、农田连片程度、公路和交通工具的变化, 结合不同时间段鼠类群落的变化, 用排除法分析褐家鼠在荒漠区的迁移方式。 结果 褐家鼠随大型运输货车在荒漠区长距离迁移, 沿农田或居民区迁移, >8 km距离的荒漠生境可阻碍褐家鼠迁移。 结论 褐家鼠在荒漠区可随大型货车迁移。
2014, 25 (2): 162-16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2.020
吴氏白蛉在室内的越冬实验研究
廖力夫, 徐艺玫, 苏玲玲, 燕顺生, 乌守巴特
摘要967)      PDF (879KB)(805)   

目的 探索吴氏白蛉在人工条件下的越冬情况。方法 A组:幼虫在温度10~18 ℃和相对湿度30%~45%的饲养皿中越冬;B组:幼虫在温度1~13 ℃和湿度45%~70%的饲养皿中越冬;C组:幼虫在温度1~13 ℃和湿度45%~70%的产卵罐中越冬。结果 化蛹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组、B组和A组,平均为52.6%。A组、B组和C组的羽化率分别为15.1%、64.3%和70.6%,总成虫转化率分别为7.2%、32.7%和41.7%,有效积温分别为3000、2975和2960日℃;在越冬幼虫化蛹和羽化集中程度方面,A组最分散,B组和C组羽化时间明显集中。结论 环境温度对白蛉越冬有重要影响,吴氏白蛉越冬需要2978日℃的有效积温,越冬温度高时,滞育期缩短,成虫提前羽化和出洞活动,影响白蛉交配和吸血;平均温度<11 ℃,滞育时间超过9个月时,才能确保成虫交配和吸血的顺利完成。湿度是影响吴氏白蛉越冬的重要因素,越冬时湿度<75%常能导致白蛉幼虫死亡。

2011, 22 (3): 223-225.
从塔里木兔体内首次分离出婴儿利什曼原虫
廖力夫1, 燕顺生1, 乌守巴特1, 吴敏2, 徐兵1, 张勇2,侯岩岩1, 雷刚1
摘要1127)      PDF (449KB)(836)   

【摘要】 目的 调查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的保存宿主。方法 开展动物与传播媒介及其环境的调查。冬季采集动物样品,用ELISA筛选抗体阳性动物;接种草原兔尾鼠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离利什曼原虫;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从当地黑热病患者、动物和传播媒介分离出的利什曼原虫特定基因序列。结果 塔里木兔和家犬有抗利什曼原虫抗体;从44只抗体阳性塔里木兔中分离出3株利什曼原虫;塔里木兔、黑热病患者和吴氏白蛉分离出的利什曼原虫测定的NAGT核基因序列相同,与GenBank注册的婴儿利什曼原虫AF205934一致。结论 塔里木兔是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的野生宿主之一。

2009, 20 (1): 45-47.
吴氏白蛉实验室饲养繁殖实验
廖力夫1;燕顺生1;乌守巴特1; 徐艺玫1; 章建民2; 孙丽伟1
摘要1016)      PDF (398KB)(618)   
目的 建立吴氏白蛉( Phlebotomos major)饲养繁殖方法。方法常规饲养白蛉的繁殖方法。结果在室温(27±1)℃和相对湿度50%~95%的条件下,吴氏白蛉卵孵化期为8d,1~4龄幼虫期及蛹期均为7d,羽化期为8d,羽化率为92.7%,雌雄性比为1.675∶1,单匹吴氏白蛉产卵数平均48个,完成一个生活史最少需要55d。结论按常规的白蛉饲养繁殖方法在实验室内可以完成吴氏白蛉的生活史。
新疆沙湾林场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刘涌1;谭毓绘1;孙荷1;李静1;燕顺生2;侯学霞3;万康林3
摘要1204)      PDF (93KB)(695)   
目的:调查新疆沙湾林区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T)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沙湾林区居民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结果:沙湾林区是莱姆病高感染区,人群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阳性率为16.1%(37/230),各年龄组间、哈族与汉族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疆沙湾林区人群中存在较高的莱姆病感染,可能是莱姆病的流行区之一。